从web2产品逻辑,看web3社交产品思路。
简单分析一下,互联网社交、社区、媒体类的产品逻辑。
首先说社交产品,
严格定义的社交产品其实就是由身份数据和通信协议等组成的一个社交聊天平台。
社交产品的门槛挺高的,首先是要有足够多元的身份数据,大部分社交产品的探索都失败了,
最成功的是中国的微信巨无霸,得益于前身社交产品QQ的市场化探索,以及国人对大而全和集体性质生活的习惯。
社交做大做强,形成完整生态之后,自然而然的接入内容。
微信从公众号开始,慢慢累进,又做了小程序,都是基于它本身强大的用户量和生态。
可以说,一个成功和精确的社交产品,最终价值捕获能力也是大而全的。
因为它既有人的身份类数据,又有海量多元化的内容。
在这样的平台中,既有日常的社交使用习惯,又能捕获外部的内容和玩法新奇性。
其次是社区产品,
在我看来,社区产品是最考验平衡能力的,因为它既需要内容,又需要人,尤其是创作者和消费者的有机互动。
早期的社区产品,更加侧重于人和内容的质量。
比如天涯和早期的知乎,能人辈出,受欢迎的创作者和内容,更容易被顶上所属类目首页,对于受欢迎的内容创作者来说,这里的长尾效应更大。
现在的社区产品,更加侧重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
比如小红书,由早期小众海淘用户和生活类博主组织起来的小型社区,逐步扩大用户量和兴趣范畴,平台内容多元化后,更多依靠平台的算法和个性化的内容分发,实现留存和增量。
媒体类平台,主要就是算法推送,依靠海量的外部精选内容,逐步个性化的推送。
比如头条系应用的分发和启动逻辑,这里就是流量为主的内容创作思维。
从web2产品逻辑,看web3社交产品的思路。
首先,就社交来说,
web3主力的欧美精英用户,应该是比较难接受大而全的社交产品的,
以及,加密圈活跃的真实活跃用户的体量,也很难构建这样的社交生态。
tg倒是有这个可能,基于自身海量的社交用户,构建带金融玩法的社交,更容易成功。
不过tg里面具体有多少fi需求是存疑的,还是应该慢慢来,不然难以融合好原本的用户和web3大量的投机用户,功败垂成。
lens的模块化网络设计,是更去中心化的结构,可组合性更强,不过对于用户来说,可能操作上没那么便利吧。
farcaster,协议侧重储存用户身份相关的数据,作为其社交的核心,基于协议和身份图谱,可以构建多元化的消费者应用。
warpcast作为社区型的官方应用,占据主要的市场用户份额。
社区,按前面的说的,主要就是内容和人的集合。
既考验算法实现的合理内容分发,又依赖用户的质量化内容生产。
如何实现创作者和参与者的有机互动,是维护社区氛围和活跃度的重要实践。
以farcaster的协议路线,发展路线应该是依靠社区应用出圈,随着协议之上的应用开发越来越多,用户越来越多,社交图谱的应用越来越大,数据越来越完善,形成一定的护城河。
这就是一种渐进式的扩张路线,不是上来就做通讯类→生态式的社交。
而是剥离社交自身的身份图谱和数据,在身份的基础上做加密原生社区。
稳中求进,酝酿出圈效应,吸引更多的原生加密用户,以及应用开发者,
通过扩大协议的使用率,形成以社交图谱数据为基础的社区+媒体等多应用集合而成的加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