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记趣 - Chinese

/chinese-daily107

欢迎来到 闲情记趣 频道,这是一个分享日常的华语群组,欢迎世界各地的华语群体加入。频道名源自清代文学家沈复著作《浮生六记》第二卷的卷名《闲情记趣》。|| 在这里,你可以分享自己的日常见闻、美食、计划等,也可以对近期的社会新闻发表看法,频道也会定期开启一些话题。希望通过这里,可以团结凝聚Farcaster华语社区,找寻到朋友与同好。|| 频道唯一的规则是文明交流,禁止机器人无意义水帖。

嘿中国社区 买一点坚持到12月25日圣诞节会有惊喜🎅🎅❄️❄️❄️

https://pumpsea.io/CHIGUY%20CHRISTMAS
朋友们,我两年前把一个域名发给了自己的一个地址,但是忘记这个地址对应哪个钱包了😭,怎么找回呀
哈哈哈哈哈笑死,说这话怕是容易被打。
base链上的 SPEC可以买点 希望base的热度不要凉的那么快
近期最痛的踏空,380k时全部卖出😭😭😭
随便输了一句 own 10000 Bitcoin,币就发出来了,主打一个猝不及防
My dreamcoin is live. Buy $BTCNEBULA on @wow
一般来说,走到这一步是不是就该禅让了😂
为什么我说人工智能ai不会有真正的创造力?

控制论的发明者维纳在后期也写了一本书,叫做人有人的用处。

我想,他大概也是看到了科技领域的狂人主义,那股极端的理想——希望用机器的完美替换掉不完美的人类社会。

然而,哥德尔定理证实形式自身的不完备,
科学主义想要实现理想,只能再造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彻底切断人类与现实之间的联系(emmmm,配合地球生存受限的环境服用最佳了)

把人工智能ai看作信息的量化拓展差不多,它并不会带来新的东西。
基于人类的语言,通过人类集体经验抽象和总结的信息量学习而产生智慧的ai,怎么可能不让人产生一种它也有感知能力的幻觉呢。

就好比调取一段人类过往的记忆片段,而你通过这个记忆片段触发了感知觉,
这种感知觉的反馈,就能证明机器已经拥有超越性的人的意识能力和创造性动力了吗?
媒介即信息,语言即思想。
就哲学陈述来说,它本身就不是工具,而是思想和内容的实质,那为啥还用它来研究中国文化呢?
两个底色和内容完全不搭杠的玩意儿,非要用一种思想的形式去扭曲另一种思想,难道不算极度无知下的自卑吗?!
西方哲思的起源,思想即内容,思想即实质,这也就导致了手拿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而对易经而言,如果没有人的行动,它就是个工具,没有任何指导和解释的普遍性价值,
也就是说,作为“开放性质”工具说明书,没有异质主体的体验和觉知,只有几个笔画的说明书又能有什么价值呢~
开放性工具,或许这里就能找到答案。。。
有时候特烦线上精神人格,只能一天不看任何信息流,纯粹的放空。

当然我大多数时候也是这么干的,尤其状态不好的时候,更容易被影响。

网上的内容,要么就是情绪和观点,看就纯粹图个爽;要么就是夹杂私货和诉求,太过理性而冷血。

当然,我的内容,无非也就是两者中的摇摆。
有的时候,真的很想摘除自己的脑袋,越是沉迷语言的解释,越是容易被语言的黑洞所吞噬。

啊~真他妈的糟透了!!!
工业机械社会仇富,搞阶级斗争。

​信息网络社会慕强,踩低智神弱。
通过理解主体间性,理解未来社会网络组织如何运作。

为什么是理解,而不是行动,
因为关系本体论决定了社会的运动,都是主体间性概念转译下的主导和从属关系。

so,未来的人会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吗?

虽然,是为了群体生活意义的奋斗,但是系统决定了你的创造并不会返回自身,组织意义始终大于个人。

除非开放系统,结合自主技术物的多元体系融合,更有可能拼凑出更多的自主的行动。

记住,不是你为组织而战,是组织与你同在。
记录做得非常满意的一顿午餐,糖醋排骨 炒牛肉 清炒蓬蒿菜~~
很多时候,也隐隐知道。
无论如何,用西方的哲思精神去诠释东方文化的觉察,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但是,还是固执的想要尝试一下,
虽然基底不相通,但能取得一点慰藉,似乎也算暂时的舒缓了。
知行合一,本质上是「何为认知」的觉察。

更好的类比是具身认知,知行是环境耦合的分疏,合一(认知)是环境耦合的赛博格(具身)。


作为内在心性的良知,是统一知行的觉察,而不是本质。

一旦类比成为本质,物自体作为幽灵,就成了无法融入和解释的来源和追溯。

跨学科的核心,就是把行上/行下作为工具,而不是同类的类比。

如此,才能破除扳手对螺母的依赖。
文史哲被分解之后,文学成了救赎哲学虚无性的工具,
但文学这个工具,必须通过某种创造性仪式的作用,奇妙的回指到自身的行为中。

当行为的体验性被巩固,对象化被“忽视”,你获得了对自身行为最大的掌控性。

这几乎就是所有创造性实践的最根本的驱动工具之一,也是工具和行为意志的价值核心。

当然,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演员同样能获得这种觉察的自指,不用过分在意媒介的“对象化”,

又因为题材和体验派的技法,他们是角色和自我不分的,生活体验反哺感知能力,感知能力更好的丰富角色,

可惜拥有这种自觉的神秘性演员并不多,市场不允许也不会有过多的容忍。
@moranicol 制作了Luna的3D模型并在Zora上铸造中
这个时代,
总把一些人快速催熟后失活,又让一些沉睡在襁褓中不愿醒来。
真实的历史,不是线性的序列性递归。

当年明月的高级认知,建立在对历史真实性的感受之上,他是真的能共情历史存在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即便他们在历史纸上仅有悉数几句笔墨,但他却能从单纯的字眼看到更多的字义,痛苦、挣扎、不甘那些真实的情绪,都是他自身真情实感的代入。

当下大部分历史著作,不过是顺从西方辩证法的逻辑,单纯的提炼故事和因果叙述,为历史的进步提供确定性。

历史失却了人味,只留下冷冰冰的记录。
这是历史著述的悲哀,也是当下历史爱好者的悲哀。